1.需求阶段
参与讨论,了解并挖掘需求。进行用户需求分析(也会与BI部门以及用研配合,走访用户,做用户调研等),任务分析,提供网站架构图(site map), 网页流程图(page flow)等,协助产品经理细化需求,从BRD(商业需求文档)到PRD(产品需求文档).软件产品依然属于工业产品的范畴。依然离不开3W的考虑(Who,where,why.)也就是使用者,使用环境,使用方式的需求分析。所以在设计一个软件产品之前我们应该明确什么人用(用户的年龄,性别,爱好,收入,教育程度等)。什么地方用(在办公室/家庭/厂房车间/公共场所)。如何用(鼠标键盘/ 遥控器/触摸屏)。上面的任何一个元素改变结果都会有相应的改变。 除此之外在需求阶段同类性质的软件也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同类产品比我们提前问世,我们要比他作的更好才有存在的价值。那么单纯的从界面美学考虑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是没有一个很客观的评价标准的。我们只能说哪个更合适,更合适于我们的最终用户的就是最好的。如何判定最合适于用户呢,后面我会介绍用户调研。
2.原型阶段
输出各阶段所需的产品原型,也即线框图(Wireframe). 探索满足需求的各种解决方案(包括任务流以及单页面交互),并组织评审和讨论会,在评审和讨论后,输出一个确认版的线框图以及交互说明文档。此阶段若有必要,也会配合用研进行可用性测试,以便提前发现问题。
1:根据需求文档画线框图,2:对线框图进项评估,3:与用户配合做可用性测试,4:模拟任务用线框图去完成,发现问题
方法
1:用户为中心设计,有用户探究数据用数据,没有数据靠同理心换位思考2:平衡商业,用户,技术,设计等各方利益。做出优先级有主有次有得有失3:解决问题时想3套方案,择取最优的4:线框图时就要以设计原则规范为依据,别做坑人的事。产品经理你知道设计师是多希望你出个规范点的原型图嘛···
3.视觉
开发前端阶段根据品牌形象 用户定位设计界面,期间要跟产品经理不断沟通协调确认需求完善交互设计,跟开发工程师讲解需求帮助他们准确无误的将设计图实现,测试阶段对界面进行验收1:根据产品定位,研究当前市场上类似的软件风格,找出差异点。进行设计风格确认
2: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PS AI)等3:跟产品经理不断确认需求,对交互设计进行改进4:与开发人员讲解设计要点
4.优化阶段
观测核心数据变化,进行可用性测试和用户调研,以便优化下个版本。1.换位思考,将自己换成用户去使用产品,带着任务去测试,发现不足
5.用户验证阶段
改正以后的方案,我们可以将他推向市场。但是设计并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用户反馈,好的设计师应该在产品上市以后去站柜台。零距离接触最终用户,看看用户真正使用时的感想。为以后的升级版本积累经验资料。